发展定制客运,传统客运企业可能踩过的9个坑

共计 180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定制客运是传统客运企业对班线业务的迭代升级。
作为班线客运优化升级后的产品形态,定制客运规避了传统班线车固定场站、固定线路的不足,能够实现门到门的服务,且价格相对适中、安全有保障,再加上通过公众号、小程序等线上渠道直接触达目标用户,在区域市场能够 达到较高的市场认可度
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客运企业往往对定制客运的发展路径和方向把握不精准。
对此,笔者归纳了一些客运企业自 2016 年开始实践定制客运以来遇到的一些典型问题,做业务交流探讨。
一、极端化发展,要么全盘线上化,要么完全拒绝线上化。
全盘线上化是指将企业全部的班线流量全部转到平台,且 彻底抛弃客运站 。完全拒绝线上化,则与之相反,数字化成为主流的今天, 一些客运企业 依然 没有自己的线上系统和对外品牌建构
二、依旧沿用规费 思路,新模式用老方法运营。
规费思路下,一些客运企业 将定制客运线路全部承包出去 使用定制客运平台的目的也还是 为了收规费,自己并不下场经营,没有系统化的运营、市场、经营支持。
三、企业经营效益下滑后裁撤传统客运人员。
定制客运需要客运专业人才和平台运营人才相配合,一些客运企业 疫情三年利润下滑,觉得发展定制客运老员工没用,通过 降本增效 裁掉了传统客运专业人才 。但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才发现 老员工的作用往往是不可替代的
四、自建 平台,没有持续的更新和迭代。
行业数据,定制客运系统,不管是自建还是外包,前期的技术系统投入都是百万起步。这百万元的投入并不包括后续的持续迭代、运营系统支持等费用。
一些客运企业 自建平台,一是 不能持续投入研发经费 做系统的迭代更新和运营维护,二是 没有线上化的运营思维和用户流量 ,三是 系统业务繁杂 ,客运车票、出租车、租车、包车、代驾等等业务板块齐全, 却没有实际经营,大部分业务点进去,要么是显示开发中,要么是无人应答。
五、对于三方定制客运平台使用的定位偏差。
一些客运企业 选择第三方平台,将平台单纯定位为工具,认为平台就是装业务的一个壳子,自然是 服务费越低越好
基于这种想法,公司在选择了第三方平台后,要么认为 所有事情都该三方平台方处理,自己只做翘脚老板;要么依然沿用原来的电话、微信群等工作方式做业务调度。
六、不研究市场、不研究用户,做不来线上流量。
一些客运企业 启动定制客运业务,不做调研市场状况、不做竞品分析、不看线路流量。前期营销烧钱,之后就找行管打黑,不研究用户需求,不在市场上正面竞争。还是坐商思维,认为有供给自然有需求,有车自然有客来坐车。
线上流量 没有系统性规划 ,前期砸钱,后期没流量就直接找网约车头部平台以及 OTA 平台, 做平台的运力供给,丢弃了多年在本地积累的资源和品牌优势
七、车辆采购和 运力管理迷茫、纠结、易踩坑。
一些客运企业 管大车理得顺,但涉及到定制客运,选 7 座还是 9 座 选油车还是电车 选豪华型还是舒适型 就会比较迷茫。此外,投放数量 也会比较纠结,是先少投几辆,等上座率上来再追加,还是投多少比例去抢占市场?此外,对 小车驾驶员的管理,是像客运大车一样统一要求,还是可以灵活管控?
八、新瓶旧酒,还是老套路。
一些客运企业 发展定制客运,业务逻辑上依然还 离不开车站 ,要搞小车站,认为定制客运也要进站,一些 能接送的区域不接送要设上下车站点,用接驳车来解决。此外,一些客企对定制客运的业务重视程度也有待提升,车辆供给紧张的情况下,有包车业务就优先去做包车,而不管定制客运班次了。
九、不看数据,不复盘,不依数据做运营策略调整。
在大数据分析普及的当下,一些客运企业 经营决策依旧没有数据化 日常运营也缺少复盘 。比如,定制客运业务遇到节假日高峰期,要么就用大车来解决,要么就把多余客源交给黑车,没有提前的预判、备案和运力调度。此外,在 品牌普遍重视口碑和客户体验 的时代,对于电话、微信、小程序等渠道的投诉不重视、处理不及时,对投诉的重复、重点问题不做流程优化和业务优化。
时代大潮跌宕起伏,近几年的客运人经历了疫情的肆虐、经济的震荡、就业环境的恶劣,大家都经历了 太多的意外和无奈。
但客运行业,是 根植于本地实体的服务型经济,是真正扎根在本地的,用户就是那些遍布在本地大街小巷的身边人。
不管头部互联网平台如何 撬动资本,本地市场很多时候就是传统客运企业的主场,流量在线上,也在线下
发展定制客运,就是线上平台、技术、策略和线下资源、服务相结合后的 业务升级
无论科技和社会怎么发展,出行永远都是刚需。
这是一个需要升级的行业,并不是一个被抛弃的产业。
 

正文完
 0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