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23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近日,交通运输部公布了网约车行业 10 月的运行数据情况,数据显示 10 月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系统共收到订单信息 10.07 亿单,环比上升 1.9%,聚合平台的订单量也达到了 2.46 亿单。这一连串的数字似乎都在告诉我们,网约车市场正在蓬勃发展,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尽管订单量不断攀升,但大部分网约车司机却都在吐槽运价低、订单少、收入下滑。这一现象看似矛盾,实则揭示了网约车行业需求端(乘客)与供给端(网约车司机)之间的严重背离。而这一切的根源,直指网约车平台。 今年被视为网约车行业上市 IPO 的窗口期,各大平台为了交出亮眼的成绩单,纷纷采取了“降本增效”的举措。一方面,在乘客端进行补贴,以换取更多的订单量;另一方面,却在司机端收紧补贴,降低运营成本。这导致许多司机纷纷质疑:为什么明明是平台给乘客发的优惠券,最终却算在了自己头上?平台为了争夺市场的补贴成本,为何要让司机来承担? 在网约车这门生意的链条上,平台无疑扮演着“包租公”的角色。无论是乘客还是司机,都无法掌握话语权。乘客打车需要支付车费,平台要收佣金;司机接单也要通过平台,提现也要支付手续费。因此,对于平台而言,无论车费多少,都是稳赚不赔的。 今年以来,嘀嗒出行、如祺出行等网约车平台纷纷上市,从各家的招股书上都可以看到一个共性:平台的盈利能力正在凸显,亏损也在持续收窄。然而,尽管如此,平台们仍然一直在喊亏。这背后的原因,主要是市场争夺导致的。平台之间相互竞争抢市场,需要购买订单和流量,这些都需要花钱。而对于那些依靠聚合平台的小平台而言,订单越多,购买订单流量的成本也越大,自然就更难降低自身的运营成本。 网约车的渗透率在不断加大,订单量也屡创新高,但运价却持续走低。与此同时,网约车行业的入行门槛也在持续被拉低。许多租赁公司为了降低库存,开始降低租车门槛和租金。这导致大量原本不具备从业条件的新手司机涌入网约车行业,表面上运力得到了提升,但实际上却暗藏着巨大的风险。 大量司机的加入使得网约车行业更加内卷,司机们为了获得稳定的收入,不得不拉高出车时长。长时间的疲劳驾驶导致发生事故的概率直线上升,许多司机甚至面临被保险公司拒保的情况。同时,网约车司机的服务质量也大幅下降,开破车、线下交易、甩客等行为增多,乘客的投诉也随之增多。 现在的网约车市场看似运力还在不断增加,订单量也在持续扩张,但因为低价内卷涌入的这些运力并不是优质运力,而看到打车价格和坐地铁公交车的价格差不多而选择打车的这部分乘客也不是真正的刚需用户。 网约车市场想要健康有序发展,需要平台们站出来承担责任。价格战到底还要打多久?运价低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这些问题都需要平台们给出一个明确的答复。平台与平台之间的竞争不应该只是拼谁的价格低,而应该比一比谁的口碑好,谁能得到司机和乘客的认可。平台在降本增效提高自身利润率的同时,也要践行社会责任,不能沉寂在“包租公”收租金的美梦中,对外界的声音视而不见。 网约车市场的未来,需要平台、司机和乘客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真正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