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900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8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上海浦东机场昨天发了个文,把网约车禁了。
没什么理由,禁了就是禁了,就是这么霸气。
也不管出租车运力有多少,也不管会给即将到来的春运乘客们带来多大的烦恼,也不管浦东机场离市区有多远(很远),说禁就是禁了。
昨天网友就开始抱怨了,于是今天上海道运局淡定回应:重大枢纽应以巡游出租车保障为主。
意思很明确,没得商量~
想打车?乖乖去打出租车。不想打出租车?乖乖去等机场大巴。
到机场太晚了大巴没有啦?没关系,排队 2 个小时打出租车呗~ 不管你多累~反正这个钱,出租车公司一定要挣到!这春运的大红利,我浦东机场一定要分到!
真是经济好的时候称兄道弟,经济一不行就想让你重新回忆一下谁是孙子谁是爷。
我作为一个常年打车的用户,想起要被逼着打出租车我就全身恶心。而我从 15 年手机上下载了滴滴开始,就再也没有主动打过出租车。
而这之后几乎每次被迫打出租车的经历,都向我再次证明这个选择是对的。
我写这篇文章,蹭这个热点,就是想尽我的绵薄之力,帮帮网约车多争取一点空间!千千万万不要让我回到只能打出租车的时代(或者晚一点也行啊)!当然我说的不止是打车。
为了帮助你唤起一下尘封的被出租车支配的恐惧,我帮你重新梳理一遍为什么作为消费者在网约车和出租车里一定不会选出租车。
01.
首先,服务流程的规范与透明。
打车最怕什么?绕路。
网约车司机为什么很少绕路?
因为导航给你写的很清楚,而一个司机如果不按导航开,APP 立刻就会弹提示,然后你立刻就可以选择投诉或者报警。
所以绝大部分网约车司机一旦有点对路线自己的想法(规避拥堵 / 修路 / 抄小路之类),都会提前跟你商量,你同意了才开,不同意他就是坚定地按导航开,这就是对消费者最起码的尊重。
而的士司机根本没这个要求,司机往往问完你要去哪里了就开始开,别说什么导航,连大概路线都懒得跟你解释。反正你上车我就开,开到了你就按表付钱。
如果你打开导航,跟司机说大哥咱这个路好像不对。
司机会立刻给你创造出一大堆的说辞,大致就是你这个小破 APP怎么可能有我懂怎么开(亲身经历)。
所以你说的士司机绕路吗?普遍都绕,只是大绕还是小绕的问题。因为很多的士司机眼里,消费者不是消费者,只是一只宰杀难度不同的羊。
打车第二怕什么?司机没边界感的各种问题和各种没形象的操作。
这一点网约车也一样,快车司机也经常把自己聊得很嗨,也经常边开车边大声放各种土味情歌。
但至少!这个问题可以靠花钱解决!专车司机就是你不说话他就不说话,你愿意掏这份钱,他就愿意给你一个安静的空间,对我这种社恐万分友好。
这也就是市场经济的魅力,有需求,有支付意愿,就可以有产品。
而且即便是快车司机,如果你跟他好好说,也大部分都能收敛。因为他怕你差评影响他的评分,所以都好交流。
这也是市场经济的魅力,以消费者的需求为优先。
但的士呢?
说个我真实的经历。
我当时的公司在北京东北角,离机场比较近(大概 15 公里)。有一次跟同事一起回来,同事非要打出租,说找网约车麻烦,我说不过就打了。
我们上车一说我们要去的地方,司机的脸就垮下来了。从上车开始一直抱怨拉我们这趟有多么不划算。
而且这个抱怨还夹杂着各种脏话,也不管我们有没有回应,基本就是一边开车一边骂。
刚开始只是抱怨我们,后面开始怼天怼地怼政府怼领导怼前妻,怼完了再阴阳我们两句,说这种距离以后就不配打车。
我听得受不了跟他说:师傅你说你要多少钱,我额外给你,你别再说了。
师父说至少 200,我说行,你不说话就行。
然后好不容易不说话了,我转完账刚下车,非常清楚地听见司机在我背后说:的,有几个臭钱,去你的,把你给 ** 的……
我忍不了了转身要发火,司机一脚油门到底喂我吃了一嘴尾气。
当然我承认,不是所有的士司机都这样,但这种体验我经历过好多次。而滴滴专车,一次都没有。
更可怕的是,在打出租这件事上,这种体验完全随机。我即便想付钱,也没地方付。我即便想选好司机,也没法选。汤看着都一样,里面有多少老鼠屎全凭运气。
这就是非市场经济,给你啥你就得用啥,爱用不用,不用拉倒。
02.
那为什么的士司机敢这么有恃无恐?那就不得不说第二点了:投诉之后的反馈。
龟毛的我投诉过网约车,也投诉过的士,完全不是一个故事。
网约车其实甚至是不需要你真的打电话投诉的,只要你一打差评,电话自动就来了,平台会非常耐心地问你到底碰到了什么问题,希望怎么解决。
而甚至如果你真的情绪很激动的话,平台会说服司机给你打电话致歉。
而更夸张的时候,平台会让司机停运学习,甚至还会把学习的情况同步给你。
当然有的时候我也觉得处罚过于夸张了,但有这层机制在,网约车司机的平均素质就是明显高于的士司机。
毕竟你投诉的士司机会怎么样呢……
我最早领悟到太极拳的要义就是跟的士公司打交道。
我是厦门人,但我的普通话有奇怪的东北口音(小品看多了),所以经常被认作外地人,早年常打的士的时候被绕路十次里面至少三四次。我打过不小于三十次投诉电话,基本就没有解决的。
绝大部分电话打了就没后续了,你不催根本没有人帮你往后推。
即便你催了,言辞态度也很激烈(不激烈催了也没用),他们也先会跟你说这个车可能找不到,不是他们的。
然后就是这个司机 可能找不到,是代班的。
然后就是 证据可能没有,他们没办法判断真的绕路了……
再然后就是他的 权限不够,这个要他们领导才能解决,他这边在申请……
一来二去半个月过去了,你大概率气消了也就忘了,问题也就没必要解决了,毕竟该打车的时候你还是只能打车,没办法。
我真怀疑他们是不是人手一本小册子,教每个接线员怎么让乘客投诉了跟没投诉一样。
03.
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
因为网约车和的士司机背后的管理平台一开始站的位置就不一样。
网约车平台是站在客户这边的,他们的逻辑是有客户了才有司机,然后平台才能赚钱,所以虽然不敢说用户体验一定是第一位的,但至少很靠前。
而的士是特许经营权的一种,也就是他背后的管理公司是靠发编制赚钱的,也就是他们要靠卖的士的运营牌照挣钱,这个才是他们的主要收入。
他们最关心的是怎么卖出更多的牌照,而不是怎么让乘客体验好,毕竟乘客不直接付他们钱。所以他们一开始就会站在更偏司机那边。
所以网约车平台一定会把每个司机的评分放到台前来,让用户能看见谁好谁坏,自己选择。而的士公司绝对不敢做这样的事情,他要把每个坏司机藏起来,这样发牌照才好挣钱。
说到这里你一定知道,我说的不止是打车这一个赛道的事。
所以对消费者来说,一定更希望能选到市场经济的产物。
而我们国家有超过 14 亿消费者,上海有接近 2500 万消费者,可即便是这样,浦东机场依旧可以做到我不让你用了,那就是不让你用了,你只能用我想你用的东西。
而且我定了就是定了,没什么好商量的。
至于为什么,真是为了什么交通秩序吗?在一个网约车管理已经如此规范,人口去年还下降了的 2024 年?
真正的原因也就是我开头所说的:
整体情况好的时候,大家都是平起平坐的好兄弟。整体情况不好的时候,那就得提醒提醒你,究竟谁才是爷。只有爷先吃饱了干的,孙子才有下一口稀的。
所以要在某个地方做生意,就只有两条路,要么坚定抱好大腿,所有动作跟着指挥棒走,要么坚决不要做大,船够小才能随时掉头。
而对于小船,势必只有那些老人家们看不到,或者暂时还看不懂的地方才有真正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