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深度模型线上耗时瓶颈,我们做了什么?

广告投放是深度模型应用较为普遍的场景之一,虽然深度模型能够提升业务效果,但往往也会付出更加高额的耗时开销。滴滴现今 DSP(Demand-Side Platform) 业务场景中,耗时问题已然成为限制模型发挥的魔咒,为了打破魔咒,我们探索了一套解决方案,可以让深度模型极大限度摆脱耗时困扰。

原理概述
背景

DSP 先前的线上深度模型基于 CPU + Tensorflow Feature Column 的方式实现,借助 Tensorflow 框架和 Feature Column 的结构化数据处理能力以快速构建深度模型。该方式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牺牲推理性能,随着业务策略迭代日趋深入,性能问题也愈发凸显。

 

DSP 参竞链路有着严格的耗时要求,策略模型筛选素材并给出最终结果的 P99 耗时需要控制在 40ms 内。当前精排模型 P99 耗时已经超过 30ms,超过 75% 的计算都消耗在精排阶段,其导致 DSP 链路上各个阶段都难以开展优化。

 

DSP 系统各部分理想情况下的耗时:

 

在排除网络开销和模型本身问题后,我们发现耗时主要消耗在计算上,因此尝试切换 GPU 进行计算以提高计算性能。单纯的计算场景下 GPU 的确拥有更高的性能,但是用于 Tensorflow 模型推理,耗时却不降反增,经过深入分析,我们发现问题出在了 Feature Column 上。

 

由于硬件架构差异,Feature Column 特征处理无法完全在 GPU 上进行,部分特征处理过程会被转到 CPU 上,设备之间切换反而会影响整体性能, 其中部分字符串转换操作还会涉及到内存复制与分配,尤为耗时。

 

降低耗时的核心是分离模型计算和特征处理,为此,我们提出了一套特征外置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并开发了一套同时支持在线和离线的特征处理组件 EzFeaFly(Easy Feature Fly)。

基本原理

当前架构下,DSP 算法能力由两套服务共同支持,策略端服务承接业务系统的预估请求,获取特征后调用模型推理服务进行预估。

 

为了剥离特征处理部分,我们在 Tensorflow 中彻底舍弃了 Feature Column。策略端服务获取特征后直接利用 EzFeaFly 处理特征,随后传入模型推理服务。传入特征经过插件转换成 Tensor 之后直接喂入模型进行推理计算。

 

新的方案在保持整体系统架构不变的情况下,优化了整体各方资源的利用效率:

  • 解耦特征处理与计算:合理分配计算资源,特征处理并发提效,模型计算利用 GPU 提效;

  • 特征处理行为一致性:线上和离线使用同一套工具处理特征,处理结果的一致性有保障。

离在线流程

整套特征外置方案不仅只考虑线上推理提效,还包括了离线模型训练和部署,其详细流程如下图所示:

 

离线模型训练:

  • EzFeaFly 工具可编译生成 bin 文件,通过预先设置的特征处理配置,可直接用于处理特征;

  • 利用 Spark + bin + 配置文件 的方式,可实现批量处理大规模样本,最终生成 TFRecords 落盘 HDFS;

  • 模型训练时直接读取 HDFS 上的 TFRecords,训练好的模型可直接部署上线提供推理服务。

在线推理:

  • 离线训练模型使用的特征配置可直接同步线上进行统一管理;

  • 策略端服务基于同步的配置获取并使用部署线上的 EzFeaFly 工具处理特征;

  • 处理后的特征可直接传入模型推理服务获取推理结果 。

使用效果

特征外置方案已经在 DSP 中得到全面应用,整体性能提升巨大,机器成本和耗时均显著下降:

  • 机器实例数量大大减少,成本大约节省 40%

  • 相同 QPS 压力下,推理耗时降低 70% ~ 80%(左图);

  • 考虑到特征处理过程中 EzFeaFly 自身的耗时,对比模型请求预估全链路整体耗时,新方案仍有 60%+耗时下降(右图)。

得益于耗时优化,模型策略的想象空间也变得更大:DSP 线上可以使用更多特征、迭代更为复杂的模型,并且也为级联模型其他阶段提供了更大的优化空间。

详细设计
 EzFeaFly 功能模块

EzFeaFly 作为特征外置方案的核心组件,其功能设计上融入了如下几点考虑:

  • 多场景:同时支持线上和离线特征处理;

  • 一致性:线上和离线处理特征的行为和结果保持一致;

  • 可扩展:便于后续添加新的特征处理方法。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自顶向下对功能模块进行了层级划分:

  • Manager :工具外层 wrapper,处理请求、IO、数据等,在线和离线使用不同的 Manager;

  • Extractor :特征处理引擎,在线和离线 Manager 均使用相同的 Extractor 处理特征;

  • Parser :特征配置、依赖关系解析,生成具体的特征处理单元;

  • FeatureBase :特征处理单元,管理特征的基础信息和处理逻辑(即特征算子);

  • Operator :特征算子,特征处理中实际计算模块;

  • Utils :算子处理特征过程中使用的通用基础方法。

 

特征处理过程

由于在线和离线处理特征样本过程基本一致,并且离线处理过程可以视为线上处理过程的超集。因此,这里以离线为例,通过下图简单表述特征处理过程:

 

离线处理需要三个文件,其作用和对应的线上方案如下所示:

文件

离线作用

线上方案

feature_sql.sql

特征数据源

直接通过特征服务获取实时特征

parser.conf

告诉工具文件中读取的特征列是什么,label 列是什么,样本 id 列是什么

无需此项,线上根据特征处理配置自动解析需要获取的特征

feature_list.conf

特征处理过程的描述。使用什么算子,算子输入什么,结果如何输出等

离线配置可直接部署到线上使用

 

特征处理结果与模型输入

考虑到线上传输成本以及模型侧的易用性,我们将 EzFeaFly 处理后的 稀疏向量 转换成了一种 稀疏表示的 Dense 向量,即

  • 本质上数据仍是 Dense Tensor;

  • 其内容为特征的稀疏表示,奇数位表示 index,偶数位表示对应的 value, [ k1, v1, k2, v2, …]。

 

因此,构建模型时需要对输入 Tensor 进行拆分,以确保获取到正确的 index 和 value。如下为特征 Tensor 的拆分示意:

 

该拆分步骤对应具体的代码如下:

# 特征个数FEATURE_NUM = 4
# 输入层长度 = FEATURE_NUM * 2,数据类型 tf.float32inputs = tf.keras.Input(shape=[FEATURE_NUM * 2], dtype=tf.float32, name="feature_inputs")
# 提取全部 index - 减 1 是因为工具提取特征最小 index 为 1input_index = tf.cast(inputs[:, 0::2], tf.int64) - 1
# 提取全部 valueinput_value = tf.cast(inputs[:, 1::2], tf.float32)
# 构建模型model = tf.keras.Model(inputs=inputs, outputs=[···])

 

全局 Embedding

EzFeaFly 处理特征产出全局 index,即特征 index 已经包含了特征之间的相对偏移,出于计算性能考虑,可以利用 index 构建全局 embedding 层。

  • 模型内部按照特征展开总长度 m 和 embedding 长度 n,维护一个 m · n 的 embedding 矩阵;

  • 使用时,通过全局 index 向量做 embedding_lookup 即可。

 

具体使用如下所示,这里对 embedding 做了一层封装,结果会直接返回 [batch_size, fea_num * embedding_size] 的向量。

import tensorflow as tf
class IndexEmbedding(tf.keras.layers.Embedding):
    def __init__(self,                 dense_fea_dim,                 embedding_dim,                 sparse_fea_dim,                 embeddings_initializer="uniform",                 embeddings_regularizer=None,                 activity_regularizer=None,                 embeddings_constraint=None,                 mask_zero=False,                 input_length=None,                 **kwargs):                super(IndexEmbedding, self).__init__(            input_dim=dense_fea_dim,            output_dim=embedding_dim,            embeddings_initializer=embeddings_initializer,            embeddings_regularizer=embeddings_regularizer,            activity_regularizer=activity_regularizer,            embeddings_constraint=embeddings_constraint,            mask_zero=mask_zero,            input_length=input_length,            **kwargs        )        self.sparse_fea_dim = sparse_fea_dim        self.out_dense_dim = sparse_fea_dim * embedding_dim
    def build(self, input_shape=None):        name = "index_embedding_{}_{}".format(            self.input_dim, self.output_dim)
        self.embeddings = self.add_weight(            shape=(self.input_dim, self.output_dim),            initializer=self.embeddings_initializer,            regularizer=self.embeddings_regularizer,            constraint=self.embeddings_constraint,            experimental_autocast=False,            name=name        )
        self.built = True
    def call(self, feature, **kwargs):        _embedding = tf.nn.embedding_lookup(self.embeddings, feature)        embedding = tf.reshape(_embedding, [-1, self.out_dense_dim])
        return embedding

# 按照输入结构直接拆分input_index = tf.cast(feature[:, 0::2], tf.int64) - 1# input_value = tf.cast(feature[:, 1::2], tf.float32)
# embeddingembedding = IndexEmbedding(    dense_fea_dim=20,     embedding_dim=8,    sparse_fea_dim=4)(input_index)

在线部署

在线部署完全是一套流程化的操作,基于策略端服务上下游,用户逻辑上需要执行4步操作:

  • 基于特征服务,注册和上线使用的特征;

  • 基于配置同步服务,同步特征处理配置到线上;

  • 基于模型服务,将离线训练的模型部署到线上;

  • 配置策略 workflow,控制流量进入策略,触发线上服务运行。

写在最后

目前,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降本提效的同时,也为业务带来了正向收益。整个项目得以推进,离不开项目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在此特别感谢团队各位同学的支持,以及密切合作的工程和算法同学,还有所有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工具的使用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