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127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当深夜加班的女性乘客在滴滴页面看到 ” 可选女司机 ” 的选项时,有人长舒一口气,也有人嗤之以鼻。这个看似简单的功能升级,却在 2025 年掀起了一场全民辩论。究竟是平台对女性需求的暖心回应,还是制造对立的营销噱头?这场争议背后,藏着网约车行业多年未解的痛点,也照见了社会安全焦虑的深层症结。
其中,很主要的争议在于,平台开放了女乘客可以专门选择女司机的权限,但是,另一方面,女司机对女乘客却没有任何“反选”的机会。
值得玩味的是,同期上线的 ” 拉黑异味车 ” 功能虽未引发争议,却实实在在改善了 30% 用户的乘车体验,这或许才是技术赋能的正确打开方式。



2024 年 7 月,滴滴发起的公众评议会投票中,” 女乘客可选女司机 ” 以 24.2% 的得票率高居榜首。郑州网约车司机李女士透露,内测期间她接到的订单中,70% 来自明确选择 ” 女司机 ” 的女性用户,” 有乘客上车后直接说 ’ 终于不用盯着后视镜了 '”。平台数据显示,首批试点城市中,女司机接单量提升 30%,部分用户甚至愿意为此支付溢价。
然而,功能上线后遭遇的质疑声浪同样汹涌。男司机群体担忧订单被分流,杭州网约车司机王师傅坦言:” 早晚高峰我们等单时间已经够长,现在还要和女司机抢客源?”。更尖锐的批评指向功能本身的安全逻辑——将安全责任简化为性别选择,是否在强化刻板印象?知乎答主 ” 交通观察者 ” 指出:” 司机素质与性别无关,标签化只会制造新矛盾。”。北京白领陈小姐则吐槽实际体验:” 上周加班打车,选择女司机后等了 23 分钟无人接单,最后只能取消订单。”。


面对争议,滴滴的回应充满矛盾。他们强调功能基于 ” 用户投票 + 实名认证 + 智能调度 ” 的三重保障,却在试点中暴露诸多漏洞。数据显示,首批开通城市的女司机仅占注册司机的 6.8%,导致供需严重失衡。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女司机反映接到骚扰电话增多,” 有乘客会特意选择女司机后询问私人信息 ”。平台试图通过 ” 夜间 7 点至凌晨 5 点限时开放 ”、” 仅限女性实名用户 ” 等规则规避风险,但技术手段终究难以覆盖所有场景。
这场争议的本质,是公众对网约车安全的深层失望。当平台用 ” 女司机 ” 标签替代系统性安全升级,当用户将选择权寄托于性别而非制度保障,折射出的恰是行业监管的乏力。深圳大学交通研究中心主任指出:” 真正需要的是全时段的安全监控、司机背景动态核查、紧急报警一键触发等基础功能完善,而非用营销概念转移矛盾。”。
当 ” 女司机 ” 功能成为流量密码,我们更需要追问:究竟是谁在贩卖焦虑?是平台在流量焦虑中制造对立,还是社会在安全焦虑中失去理性?或许正如网友在评论区写的:” 与其用性别划分安全区,不如让每辆车都装上摄像头,让每次行程都有迹可循。” 这或许才是破局的关键——用制度筑牢安全防线,而非将希望寄托于一次充满争议的 ” 功能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