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043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2025 年夏天,杭州某汽车租赁公司门口排起长队,数百名网约车司机攥着违约金协议,将精心保养的营运车辆退还公司。这场“营转非”浪潮席卷全国,司机们用脚投票的背后,是网约车行业生态坍塌的残酷现实。
曾几何时,双证司机被视为行业合规化的“模范生”。他们缴纳高额营运保险、通过年检、承担证件审验成本,本以为能换取平台的运价保障与订单优先权。但现实给了他们一记重击——某平台内部流出的定价模型显示,自 2024 年起,算法已模糊化双证标签的权重。在运力过剩的城市,合规车辆与无证司机被置于同一竞价池,派单标准从证件齐全转向接驾速度与用户评分。深圳某司机晒出的订单记录显示,其 2025 年 3 月接单均价较两年前下降 28%,但每月营运保险支出却从 1200 元涨至 2300 元,合规溢价全面崩塌。
更深层的溃败源于平台经济模式的异化。早期补贴制造的合规红利假象,在市场格局固化后迅速褪去。动态调价机制与拼车模式的普及,让运价持续探底。南京大学课题组调研发现,双证司机日均工作时长从 2021 年的 9.2 小时增至 2025 年的 11.5 小时,但每小时净收入却下降 34%。沉默的剥削无处不在:某头部平台 2025 年更新的服务协议中,新增极端天气服务费分成条款——暴雨天乘客支付的加价费用,司机仅能分得 35%,而此前该比例为 70%。这类隐性规则调整,配合口碑值积分体系对司机行为的精密控制,形成一套温水煮青蛙式的压榨机制。
安徽司机王师傅的遭遇颇具代表性:去年因腰椎间盘突出住院两周,口碑值暴跌后,系统连续三天只派 3 公里以上的低单价订单。“这不是逼人卖车吗?”。这种算法暴政下的慢性失血,让司机们彻底失去信心。多地出现司机扎堆注销营运车证的奇观,上海某租赁公司透露,超 60% 的双证司机宁可赔付违约金也要提前解约。
退出的车辆并未消失,而是通过“背户”交易流入黑市。在某二手交易平台,营转非车辆被公然标注“可继续接单”,形成地下运力暗网。这种灰色转化制造出更扭曲的市场:正规平台因合规运力流失面临监管压力,不得不提高对剩余司机的抽成比例;而黑车化司机通过社交群组接单,进一步压低市场价格。上海市交通委数据显示,2025 年 4 月网约车投诉量同比激增 45%,半数涉及无证车辆服务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