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7月1日起,网约车实行运力动态调控机制

共计 152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近年来,网约车行业蓬勃发展,成为城市出行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行业快速扩张也伴随着一系列问题:部分平台违规派单、司机权益保障不足、市场供需失衡等乱象时有发生。那么究竟网约车行业谁来管?怎么管?司机的权益如何保障?武汉给出了答案。

7 月 1 日起,《武汉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新规在 2017 年原版细则基础上,构建了全方位的监管体系,更在司机权益保障、市场秩序维护和行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了创新性规定。

武汉网约车新规最显著的变化在于彻底改革了运力管理机制 新《办法》第三条明确提出 ” 建立网约车运力动态调控机制 ”,这一调整直面了当前网约车市场供需失衡的核心矛盾。根据最新数据,武汉日均实际运营车辆仅 2.91 万台,单车日均订单约 13 单,司机月收入在 4000-6000 元之间,市场明显趋于饱和。

动态调控机制的建立,将使交通部门能够根据城市交通出行需求、道路承载能力和行业发展状况,科学调整网约车投放节奏,避免行业恶性竞争,保障司机合理收入空间。

武汉 7 月 1 日起,网约车实行运力动态调控机制

同时,对网约车的准入门槛也进行了调整,燃油车辆轴距不小于二千六百五十毫米,车辆购置的计税价格在十二万元以上。针对新能源车辆,新规将纯电动车型的续航里程要求从原来的 200 公里提升至 350 公里(换电模式不低于 300 公里),同时取消了驾驶员必须具备本市户籍或居住证的限制,并将年龄上限明确为 65 周岁。

在网约车平台的监管上,武汉新规对 监管职责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细化分工,构建起 ” 交通运输部门牵头、多部门协同配合 ” 的综合监管格局。这种监管模式打破了传统单一部门管理的局限性,让各部门各司其事,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发挥 1 +1>2 的正协同效应,让网约车平台在规范中发展,不让“劣币”驱逐“良币”。

武汉 7 月 1 日起,网约车实行运力动态调控机制

交通运输部门作为网约车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在新规中被赋予了核心监管职责。由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建立和完善统一的监督管理平台,定期开展服务质量测评。同时,新规要求网约车平台数据库接入监管信息交互平台,利用大数据对违规车辆查缉更精准、对违规平台的处罚更严厉、监管也更长效。

市场监管部门的职责在新规中得到强化,重点查处价格违法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近年来,部分平台通过 ” 一口价 ”、” 特惠价 ” 等低价策略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屡见不鲜,司机收入被不断压缩。2023 年 7 月,武汉市五部门联合开展的 ” 六大 ” 专项行动中,就将 ” 网约车定价及抽成 ’ 阳光行动 '” 列为重点,要求平台公开计价规则、抽成比例,禁止不正当价格竞。新规实施后,市场监管部门将更有力地遏制平台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环境。

针对网约车司机普遍关心的权益保障问题,新规明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监督平台公司与驾驶员的劳动合同签订行为。虽然网约车司机多被视为灵活就业人员,但平台仍须依法保障其基本权益。2024 年 5 月,武汉市交通运输局在 ” 网约车优质服务年 ” 专题会上特别强调,要 ” 优化和透明计价规则、收入分配规则,调价前征求驾驶员意见 ”,防止平台单方面损害司机权益,新规之后网约车司机的权益将进一步得到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新规还建立了信用监管机制,要求各部门将平台和驾驶员的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信息在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这种 ” 一处违法、处处受限 ” 的联合惩戒机制,大大提高了违规成本,促使平台企业和驾驶员自觉遵守规则。

武汉新规它不仅明确了 ” 谁来管 ”,更详细规 定了 ” 怎么管 ”。多部门联合已经为网约车管理出了一张大网,一家采集,多家共享,实现了精准监管,真正的解决 网约车 ” 谁来管 ” 和 ” 怎么管 ” 问题。

真的源头治理来了,最严监管也随之而来,网约车行业合规化进程迈入新阶段。随着新规的实施,网约车行业的发展将更加规范,司机的收入更有保障。

正文完
 0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