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的嘀嗒出行,蒸发22亿

共计 2530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7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躺平的嘀嗒出行,蒸发 22 亿
躺平的嘀嗒出行,蒸发 22 亿

 

一条业务线,如果没有太多玩家深度参与,很大程度上证明这项业务并没有太多空间或者参与价值。顺风车似乎并没有嘀嗒出行描述的那般充满魅力。

 

数读商业原创

作者 | Yoking

认购嘀嗒出行的 19815 人,心情可能是崩溃的。

上市两天,“共享出行第一股”股价跌去 40%。一个月不到,已经缩水 60%。

17 个交易日,有 12 个交易日在下跌,嘀嗒股价头也不回,像是下了什么决心。

#1

     早有预兆

Business Data Analysis

嘀嗒出行现在的市场表现早有预兆。

虽然贵为“中国共享出行行业第一股”,但是在上市之前,嘀嗒出行并没有受到资本市场追捧。

2020 年 10 月 8 日,嘀嗒出行首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随后失败。

2021 年 4 月,嘀嗒出行再次递交招股书,申请材料随后又失效。

2023 年 2 月,第三次递交招股书,依然没有下文。

8 月 30 日,嘀嗒出行再次递交了招股书,再次石沉大海。

今年 3 月 19 日,嘀嗒出行第五次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最终成功上市。

但其实,此次嘀嗒出行选择了迷你发行,发售量约 4500 万股,只有总股本的不到 5%。能够明显看出,嘀嗒出行的上市,不是水到渠成,更像是强行上市。

上市前,嘀嗒出行一共完成了五轮融资,主要是李斌系、IDG、高瓴、京东及携程等知名机构。不过,嘀嗒出行很早就已经不再受资本追捧。2018 年后再也没能获得新的融资,D 轮及 E 轮融资时,估值已经出现下滑,每股成本从 0.7184 美元降到了 0.5 美元不到。

躺平的嘀嗒出行,蒸发 22 亿

由于没有资金补充,嘀嗒出行的市场地位也难以维持,2019 年,嘀嗒出行在顺风车行业的市场份额为 66.5%,排名第一。但从 2022 年开始,其市场份额降至第二。2023 年,按照顺风车搭乘次数对比,嘀嗒出行市场份额只剩 31%,损失了 35.5 个百分点。

目前的 2.45 港元的股价水平已经比融资时期的价格水平还要低,但比起 2018 年,嘀嗒出行已经不是行业第一,不再受资本追捧,这种情况下,股价可能还不是底部。

为何嘀嗒出行不受待见?

#2

    顺风车故事“难”

Business Data Analysis

嘀嗒拼车主要讲的是顺风车的故事。2023 年顺风车业务占比 95%。

顺风车业务有几个显著特征:

1. 平均每公里的客单价低。 顺风车司机通常是顺路兼职,乘客端的打车费会相应低于网约车。根据招股书,顺风车定价是当地出租车的 3 - 5 折,是所有服务模式中单价最低的。嘀嗒出行平均每公里车费 1.1 元左右,远低于出租车。

不过,由于拼车等低价业务兴起,顺风车受到了一定的冲击,由此也出现了新的消费场景——远途顺风车,能够增加里程、提高每单整体价格。2023 年,嘀嗒 1.3 亿次乘车,交易总额 86 亿,相当于平均每次乘车费 66 元,远超过网约车的平均乘车费(滴滴今年 Q1 为 24 元)。

2. 抽成少。 平台对顺风车司机没有强约束力,无法将平台费用定太高。根据嘀嗒出行的招股书,顺风车的平均服务费率不到 10%,网约车则为 27%;司机佣金率 89.5%,网约车为 70.3%。这导致嘀嗒在每笔订单上拿到的收入比较微薄。2023 年,嘀嗒顺风车业务收入为 7.74 亿,平均一单带来营收 6 元,远低于网约车(滴滴 Q1 为 15 元)。

躺平的嘀嗒出行,蒸发 22 亿

3. 安全保障至关重要。 相比网约车的强监管,顺风车司机的构成会相对复杂,过去的安全事件也主要发生在顺风车上,因此需要平台不断提升安全保障。2023 年,哈罗顺风车限制或永久封禁约 40 万个账户,嘀嗒上市募集资金的约 35% 会被用来提升技术能力及提升安全机制。足以看出顺风车面临的挑战。

除此之外,像网约车需要投入的研发费用、营销费用、给予车主的补贴,顺风车同样需要,这部分投入较为刚性。

总结来说,平均每公里的客单价低、平台抽成少、还要花大力气用来保障安全,对于司机和乘客,其实不算是坏事,但是从纯商业的角度,这个模式并不如网约车。

嘀嗒出行不缺少用户,有 1560 万认证私家车主,去年活跃车主 500 万;服务过 6940 万独立乘客。这个市场需求相对稳定,特别是当前消费下行,顺风车客单价低、司机端收费低的优势很明显。但相应的,平台的收入薄,用以扩大份额的能力弱。嘀嗒出行年收入水平无法突破 10 亿大关。

躺平的嘀嗒出行,蒸发 22 亿

而且,顺风车的整体市场规模并不大,86 亿元的交易额就可以占到 31.8% 的份额,由此逆推,整个顺风车的交易量规模也不过 270 亿,还不如滴滴一个月的核心平台总交易额(GTV)。

因此,嘀嗒绝对的核心业务增长前景有限,很容易看到天花板,资本市场没有任何理由给出高估值。

#3

   出行市场沧海桑田

Business Data Analysis

嘀嗒出行似乎彻底躺平。

最近三年,顺风车业务占比分别是 89.0%、90.5% 及 95.0%,逐年增长,智慧出租车服务和广告业务接连下滑,目前的规模已经不足主营业务的零头。

躺平的嘀嗒出行,蒸发 22 亿

对于未来,嘀嗒出行似乎也没有多大的雄心抱负。上市募集资金的一半用于扩大用户群并加强营销和促销活动;35% 用户提升技术能力及提升安全机制;最后 15% 用于增强变现能力。并未提到新业务的开拓。可预见的未来,嘀嗒出行大概率还是主要依赖顺风车业务。

出行市场早已沧海桑田,顺风车不能单独成为一个商业模式,多数平台都已经向着综合性平台发展。

参照另一家上市的如祺出行,这家平台以网约车业务为主,但最近三年,主营业务已经从 99.2% 一路降到 83.9%。而且募集资金的重要用途是自动驾驶及 Robotaxi 运营服务开发活动,是为了未来的无人驾驶出租车做准备。也就是这样两处变化,让如祺出行至少在上市初期维持了一段时间的股价稳健。

正如前文所说,顺风车本身有一定的市场,但是对于企业来说,这不是一个很有价值的业务。多数综合类平台,顺风车业务根本就不是重点。

顺风车行业第一的哈啰出行,也不是围绕顺风车业务开展。行业巨头滴滴虽然推出了花小猪打车,但这部分业务同样也不是主流。近些年,聚合类平台兴起,滴滴、高德、百度、美团等纷纷涉足,但多数聚合平台甚至没有上线顺风车业务。

一条业务线,如果几乎没有什么巨头深度参与,新的竞争者也没有展现出很大的兴趣,很大程度上证明这项业务并没有太多空间或者参与价值。

也许在嘀嗒出行的招股书中,顺风车依然充满增长前景,但从行业参与者的视角看,这项业务并没有描述的那般充满魅力。以此业务为支柱,几乎躺平的嘀嗒出行,注定无法激起太多波澜。

 

正文完
 0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