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抽成能不能 “固定”?拆解司机最关心的抽成底层逻辑!

共计 1741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网约车的抽成问题一直都是大家关心的话题,滴滴的抽成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为什么有高有低?甚至有的订单又是不抽成?
后台常有司机师傅发来账单截图问我:“这笔抽了 23%,那笔才 16%,平台是不是看人下菜?”“平台 算出来的 月均抽成和自己算的对不上,到底藏着啥门道?”
关于抽成的争议从来没停过,有人怀疑“阴阳账单”,有人吐槽计算复杂。今天就带着实际案例,把滴滴的抽成逻辑以及月均抽成的逻辑彻底拆明白,让师傅们能自己对着账单算清楚。
就在上周,滴滴在北京举办了一场开放日活动,这次活动就重点围绕了滴滴的抽成问题进行了答疑,在这次活动上,滴滴的相关负责人也直面了大家的疑问,把滴滴的到底是怎么抽成的逻辑给大家讲解了一遍,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下广大滴滴师傅们关心的滴滴抽成的底层逻辑到底是什么?
在开始写这篇文章前,要和大家一起先破除一个最常见的误区:滴滴的抽成不是“提前定好的固定比例”。
很多师傅以为滴滴会先划定 20% 或 25% 的抽成线,再按这个比例扣钱,但实际逻辑恰恰相反 —— 抽成是订单完成后“倒算”出来的数值。这就得从平台的计价规则说起,而计价规则的核心,是平衡乘客和司机的供需关系。
其实滴滴每天要面对早晚高峰、平峰、深夜等不同时段,市区、郊区、偏远路段等不同场景,供需关系一直在变。
滴滴抽成能不能“固定”?拆解司机最关心的抽成底层逻辑!
比如早高峰写字楼门口乘客多、司机少,滴滴就会给司机发接单奖励;平峰期乘客少,就给乘客发优惠券刺激下单。
滴滴抽成能不能“固定”?拆解司机最关心的抽成底层逻辑!
这种动态调节能让更多乘客愿意下单、司机愿意接单,订单量才能做起来。但正因为有优惠券、奖励金这些变量,抽成就没法提前固定。
具体到 单笔抽成,计算逻辑其实很清晰,司机端 App 的收费明细页里全有记录。以一笔典型订单为例:乘客通过 App 叫车,全程 10 公里、耗时 25 分钟,滴滴的计价规则算出基础车费 35 元,乘客用了 5 元优惠券,实际支付 30 元;司机这边,基础报酬 22 元,加上 3 元高峰奖励,实际到手 25 元。
这时抽成就是(乘客实付 30 元 – 司机实得 25 元)÷ 乘客实付 30 元≈16.7%。
这里必须划重点:司机账 单里的“其他费用”是不纳入抽成计算的。
有位师傅晒出的订单里,乘客支付了 19 元高速路桥费,这笔钱在明细里单独列出,没有算进“乘客实付车费”里,而是全额给到了司机。
类似的还有停车费、过路费等,这些都是司机的实际支出,滴滴是不会从中抽成的。
月均抽成 的计算,其实大部分司机都用了一种错误的计算方式来计算。
月均抽成,反映的是一个月内,网约车司机所有订单的整体抽成水平。
月均抽成 正确 计算公式为(当月乘客总计支付车费 – 当月司机总计基本收入 - 当月累计奖励收入)÷ 当月乘客累计支付车费。
滴滴抽成能不能“固定”?拆解司机最关心的抽成底层逻辑!
有司机说:“我把当月每笔订单的抽成比例加起来,除以订单数量,怎么和平台显示的月均抽成不一样?”就是因为大部分司机都简单采取了这种错误的计算方式导致的。
给大家举个例子:刘师傅上个月跑了两笔订单,一笔乘客付 50 元,司机得 45 元,抽成 10%;另一笔乘客付 200 元,司机得 150 元,抽成 25%。
如果按照绝大部分司机理解的平均抽成来计算就是
(10%+25%)÷2=17.5%(错误计算方式)
但是如果用正确的计算公式来计算
(当月乘客总支付车费 – 当月司机总基本收入 - 当月总奖励收入)÷ 当月乘客总支付车费 
(250-195)÷250=22%
这样一对比,差别一下就出来了,按照大部分司机理解的计算方式来算这个司机的平均抽成其实比平台计算的还要低。
所以这里打击一定要跳出这个误区,滴滴的平均抽成不是简单的几笔订单的抽成相加除以订单数量就得出一个所谓的平均抽成。
滴滴抽成能不能“固定”?拆解司机最关心的抽成底层逻辑!
现在在滴滴司机端的收入报告里,大家已经能直接看到当月“司机总到手”和“月均抽成”两个核心数据,师傅们自己加总核对就能验证。
有人会问:“平均抽成的逻辑这么复杂,是不是滴滴故意搞得看不懂?”在上周在北京的举办的开放日活动上,滴滴的相关负责人也说了这确实是滴滴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位负责人表示:滴滴其实需要做的,就是把复杂的计算逻辑转化成更直观的展示 —— 比如在月均抽成旁加个“计算说明”,用通俗的话解释清楚“总车费减总报酬”的原理。
而对于师傅们来说,搞懂“抽成逻辑”和“平均抽计算方式”这两个关键点,再看账单就不会像是解密码了。
毕竟,比起反复解释规则,让每一分收入都算得清、看得明,才是对司机师傅最实在的尊重。
大家说对吗?
 

正文完
 0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