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司机花式拒载,背后是KPI难题

共计 960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前两天,我在虹桥火车站打滴滴,遇到一个特别气人的司机

等了 10 分钟,司机开到我面前,但就是不开车门,也不说话

我以为他想到前面停车,提着行李箱跟他往前走

结果他直接把车开走,过了一会儿取消了订单

我当时整个人都懵了: 啥意思?车来了,人也在,但就是不拉你

后来才想通,他应该是嫌我距离近,但是又不敢取消订单,想逼我取消

刚开始很生气,但是仔细想想,这背后不是单纯的“司机态度不好”,而是 KPI 的设计问题。”>

其实很简单。平台会考核司机,有几个重要指标:

  • 不能随便取消订单
  • 接单率要高
  • 完成率要好看

 

于是,司机就钻了空子:我自己不取消,逼你乘客取消,这样我的数据就干净了。

表面看起来,他没有犯错;但实际上,他把问题甩给了乘客。

这就是个典型的“指标好看,但体验糟糕”。

这种现象在管理学里有个名字,叫 科布拉效应。

故事是这样的:英国殖民地时期,政府为了消灭毒蛇,悬赏收购蛇的尸体。

结果当地人聪明啊,开始专门养蛇,杀了拿去领赏。最后蛇反而越来越多。

 

你看,本来想通过奖励解决问题,结果反而把问题养大了。

滴滴司机这事儿,其实就跟养蛇一样。平台想减少司机取消,但指标设定不合理,反而让司机学会“逼你取消”。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问:

那我们自己带团队,是不是也可能掉进这个坑?

没错。

很多老板给员工设 KPI,也容易出同样的问题。

 

举个例子:

如果你只考核“销售额”,员工可能为了冲业绩,乱承诺、乱打折,结果客户体验很差。

如果你只考核“加班时长”,员工可能天天坐在办公室玩手机,反正时间凑够了。

这些,都是“科布拉效应”。

关键不是“考核什么”,而是“激励什么”。

光靠惩罚:会让大家只想着规避风险,表面完成指标,内心很冷漠。

有了正向激励:才会让大家觉得“多走一步,有收获”,从而主动做得更好。

比如,司机如果因为态度好、乘客评价好能得到更多奖励,他就会愿意多帮你开门、多等你两分钟。

团队里也是一样,如果员工因为帮助同事、服务客户好能得到认可和回报,他们就会更愿意做这些“善意的事”。

所以,这次打车的遭遇,其实是一个提醒:

当你设定 KPI 时,别光看数字,更要想清楚:这些数字会让人变好,还是变坏?

好的激励,会让善意生长;坏的激励,只会逼出各种“钻空子”的操作。

 

设计 KPI 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让人觉得最好事更划算。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们公司的 KPI 经验或问题,给别人来点启发。

正文完
 0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