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价格低到“不敢坐”?乘客恐慌

共计 141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昨天,一位顺风车乘客在下单时,被平台的报价给结结实实地惊到了。

而让她心有不安的,并非因为价格太高,恰恰相反,倒是因为价格实在太过于便宜。7 公里的路程,独享的价格仅需一块多,比公交车还要便宜。

当然,价格为什么会这么便宜,主要是因为获得了平台的优惠券减扣。

只不过,即便获得了平台让利,理应感到高兴的她,却引发了自己的一丝担忧:

“这个价格也低得太离谱了吧?我希望它的价格宁可高一点,起码正常。这种低的不正常的价格,说句老实话,我是真不敢坐!”

她之所以会不敢坐,是因为这个价格低到,让她担心司机会赚不到钱,而司机如果赚不到钱,又怎么能开心地接单,又怎么能提供更好的服务?

总之就是, 平台的这种低价,这种优惠幅度,让一些更懂得体谅,和更有恻隐之心的乘客,都感到良心不安起来!

很多网约车平台还在孜孜不倦地给乘客们发放巨额优惠券,让乘客实现“零元购”。

对于网约车的低价现状,以及平台的巨大让利, 并不是所有的乘客都在沾沾自喜,其中,也有不少人敏锐地察觉到当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潜在的隐患。

“以前打车司机都会有说有笑聊天,开窗开空调很配合,现在司机都是黑着一张脸,我都不敢说话。作为一个消费者,我真不觉得这是一种好的现象。”

在运价还保持一个相对合理水平的时候,司乘之间的关系就算不能说是非常融洽,起码不至于会像现在这么紧绷。

网约车价格低到“不敢坐”?乘客恐慌
网约车价格低到“不敢坐”?乘客恐慌
网约车价格低到“不敢坐”?乘客恐慌
网约车价格低到“不敢坐”?乘客恐慌
网约车价格低到“不敢坐”?乘客恐慌
网约车价格低到“不敢坐”?乘客恐慌

“ 这价格也太离谱了,说句老实话,我是真不敢坐!” 当网约车成为日常出行标配时,乘客们却开始对低价订单产生集体性焦虑。打开打车软件,9 公里行程从 10.3 元到 30 元的悬殊价差,让无数乘客陷入选择困境:究竟是占便宜还是踩陷阱?

这场价格战的荒诞性早已突破常规认知。深圳司机到手 1 元 / 公里的运价成为常态,二线城市 8 毛 / 公里的订单随处可见。更夸张的是,有网约车司机开着两轮电驴接乘客,面对质疑理直气壮:” 这价格只能坐两轮 ”。当交通工具从汽车降级为电驴,所谓的 ” 特惠单 ” 俨然成为出行市场的黑色幽默。

乘客的恐慌源于多重隐忧。有人发现平台抽成比例竟高达 60%,乘客实付 39.56 元的订单,司机仅得 16.53 元。这种 ” 掐尖式抽佣 ” 让司机群体怨声载道:接单吧,油费电费加车损入不敷出;拒单吧,系统立即断供订单。更可怕的是,部分司机将成本转嫁给乘客——有乘客投诉司机要求扫码支付空调费,还有司机以 ” 一口价不包送到位 ” 为由,中途强制乘客下车步行。

这场全民狂欢的低价盛宴,实则是多方共输的困局。出租车行业首当其冲,10 公里路程比网约车贵出 10 元的定价,逼得传统司机改开网约车。而网约车司机同样深陷泥潭:日均跑单 14 小时,扣除 3600 元月租车费、充电费后,到手收入仅 4000 多元。平台看似在让利乘客,实则通过算法将成本转嫁到司机身上,最终形成 ” 乘客付低价 - 司机降服务 - 市场更混乱 ” 的恶性循环。

值得警惕的是,低价策略正在透支出行市场未来。当西安等地叫停 ” 一口价 ” 特惠单后,网约车总单量立即下滑。这印证了平台、司机、乘客三方本是共生关系——过度压榨任何一方,都会导致整个生态系统崩溃。就像有司机反思的:” 平台你不对司机好,司机又怎能好好服务尊贵的乘客?”

或许该重新审视这场价格游戏的本质。网约车平台用补贴编织的 ” 低价幻觉 ”,终究要回归市场规律。当乘客开始质疑 ” 为什么网约车比地铁还便宜 ”,当司机集体抗议 ” 跑一天不如洗车工 ”,这场狂欢也该回归理性。毕竟,健康的出行市场不该是 ” 乘客怕踩雷、司机想罢工、平台赚快钱 ” 的零和博弈,而是需要三方共同维护的价值平衡。

正文完
 0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