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申诉权成 “奢侈品”?

共计 956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跑网约车的师傅都知道,平台判责后能有申诉机会,就算真有点小过错,也能说说自己的难处,这是行业里最基本的规矩。可最近不少司机发现,有些平台悄悄改了规矩 —— 申诉次数按月份算,一个月就给那么可怜的几次,用完了连辩解的资格都没了。

网约车申诉权成“奢侈品”?

有位司机师傅就遇上了糟心事。前段时间他收到平台通知,说他“未接乘客消单有责”,得扣服务分还罚钱。他纳闷了,那天明明是乘客临时取消订单,自己全程没违规,正想点申诉讨个说法,结果页面底部一行字让他心凉半截:“本月申诉次数剩余 0 次!”

网约车申诉权成“奢侈品”?

这一下他急了,就算真有责任,也得给个说话的地儿吧?可现在倒好,不管这订单取消到底是谁的问题,不管自己有多少苦衷,在平台这儿连申辩的门都关死了。他气不打一处来:“一个月就给几次申诉机会!这不明摆着平台懒得听我们说话了吗?”

这话听着有点冲,但仔细想想,还真戳中了要害。现在不少平台判责越来越频繁,有时候芝麻大的事都能给司机定个“有责”,可偏偏在申诉通道上卡得死死的。每月就那么几次机会,要是遇上一两回误判,后面再遇到不公,连说理的资格都没了,这不等于“平台想怎么判罚就怎么判罚”吗?

网约车申诉权成“奢侈品”?

更让人窝火的是,有些平台的判责本身就站不住脚。有师傅说,自己明明按导航接乘客,结果因为乘客定位不准没接上,平台也判他“有责”;还有人遇上乘客取消订单,平台却把责任算在司机头上。

这些模棱两可甚至无中生有的判责,本来就需要申诉来澄清,可现在申诉机会被严格限制,司机只能吃哑巴亏。

就算平台真能拿出“铁证”证明司机违规,也该保障人家申辩的权利吧?这不是讲不讲理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底线的问题。司机靠跑车吃饭,服务分、流水都跟判责挂钩,一句“有责”可能就影响好几天的收入,连让他们把话说完的机会都不给,也太不近人情了。

说到底,平台和司机本该是互相依存的关系,不是谁管着谁的“上下级”。判责要讲依据,申诉通道更该畅通,这既是对司机的尊重,也是平台规范管理的基本要求。要是连“让司机说句话”都成了奢侈的事,久而久之,谁还愿意真心实意为平台干活?

希望这些平台能早点醒悟,别把司机的申诉权当可有可无的东西,毕竟留住司机的心,才是平台长久发展的根本啊!

网约车司机被平台判责处罚,司机破釜沉舟式申诉,结果喜人!

滴滴规则重大调整,实行“豁免”判责,司机:太好了,不用担心误判了。

高德发布称不在参与网约车平台判责

正文完
 0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