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156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一位常跑香港市区的朋友跟我吐槽,最近打网约车总碰到司机接单后临时取消,“师傅说怕被查,宁愿赔钱也不敢跑”。
这话刚说完没几天,特区政府就在 5 日把《2025 年道路交通(修订)(网约车服务)条例草案》正式刊宪 —— 困扰行业多年的“合法性”问题,终于要迎来清晰解决方案,而此前 4 日公布的规管细节,早已提前勾勒出这个市场的新轮廓。
这次的条例把“安全”二字刻进了每一条规矩里。按照 4 日公布的制度,司机不仅要满 21 岁、持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5 年内无严重交通定罪,还得通过指定考核;车辆要每年验车,且牌照期内车龄不超过 12 年,比之前预期更灵活,却也卡死了“租车运营”的漏洞 —— 车必须挂在个人名下,仅限车主本人驾驶。
最狠的是对违规者的处罚:无牌经营平台最高罚 100 万,还可能判 12 个月监禁;平台敢安排无许可的车或司机接单,第一次定罪就按每车 1 万罚款,再犯直接涨到 2.5 万 / 车,条条都是硬约束。
为什么要下这么大功夫建规矩?数据最有说服力。运输署去年底的调查显示,香港每天 88 万人次的点对点交通需求里,22% 都靠网约车承接,差不多 19 万人次。连七成的士司机都在靠网约车平台接单,三分之一的生意来自这里 —— 需求摆得明明白白,但“无规可依”的隐患早藏不住了。
从业五年的林先生最有感触,他以前兼职开网约车时,见过平台审核有多松,“甚至有司机用旅游签证接单,你根本不知道旁边开车的人背景怎么样,太不安全了”。所以他特别认可新规里的筛选条件:“必须是永居、没严重犯罪记录,这样能把可靠的司机留下,乘客坐得放心,我们开得也踏实。”
不过,司机们的心情远不止“期待”。我趁打车时问了另一位伟师傅,他原本开的士,后来转做网约车,说起新规眼里先亮了亮:“以前总被人用有色眼光看,的士同行也埋怨,规管后有了牌照,终于能挺直腰板开车了!”可转头又皱了眉 —— 按照 4 日公布的要求,司机得买高额保险,再加上每年的验车费、车辆许可证费用,“算下来每年成本得多 1 万左右,保险费是大头,不是小数目”。他和林先生都估计,半数以上想赚快钱的兼职司机可能要退场,“毕竟成本一涨,小本生意就难撑了”。
按照政府的计划,要是立法会能在今届任期内通过条例,明年第三季就开始分阶段收申请,第四季公布结果,首批合规的网约车平台最快年底就能运营。
从“野蛮生长”到“依规前行”,难免有阵痛,比如成本上涨让部分司机却步,但核心始终没变:既给 19 万日常依赖网约车的乘客多份安全保障,也让像林先生、伟师傅这样的合规司机,有一条踏实的合法从业路。
香港的街头,不管是红色的士还是贴有合规标识的网约车,最终都该是为了让出行更安心 —— 这或许就是这份条例最实在的意义。